標籤 咖啡豆

成為自己的咖啡品味專家:打造專屬咖啡味覺記憶庫(下)

如何成為自己的咖啡品味專家?多喝、多體驗、多吸收知識!透過喝同一間店的咖啡或同一個產地的豆子,能累積對不同風味的辨識能力。另外,透過筆記本記錄每次沖煮豆子的烘焙度、沖煮方法,可以找到自己喜好的風味。歡迎和我們一起在咖啡風味的世界探索、建立專屬的咖啡味覺記憶庫!

閱讀全文成為自己的咖啡品味專家:打造專屬咖啡味覺記憶庫(下)

深烘焙的藝術:苦與甘的完美交融

你喜愛淺烘焙還是深烘焙?許多人詢問:「為什麼明知道會苦,還要烘深烘焙的咖啡?」從葡萄酒到威士忌中,可以知道味覺是可以培養的、會改變的。深烘焙不只帶來的苦味,而是透過苦味展現咖啡的苦味和甘味的層次感和平衡。咖啡的風味藝術,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場深烘焙的味覺之旅!

閱讀全文深烘焙的藝術:苦與甘的完美交融

探索第三波咖啡:人與人之間獨特的咖啡體驗

咖啡風味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態度」。我們不該拘泥於「對錯」,選擇用尊重每個人味覺經驗的獨特性。那該如何溝通咖啡風味呢?可以善用「味覺的表情」並加入五味的形容,使咖啡風味的描述更加容易。咖啡風味的多樣性令人驚艷,讓我們更專注於自己的感官與感受,一同品味的咖啡獨特風味。

閱讀全文探索第三波咖啡:人與人之間獨特的咖啡體驗

【咖啡豆】不是越新鮮越好喝,養豆關鍵大解析

近年來,隨著咖啡知識的普及,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會問:「這批咖啡豆是何時烘焙的?」似乎大多消費者都認知到「咖啡不是越新鮮越好喝」。而燃木將「養豆」分為 「排氣」、「發展」和「熟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說,咖啡豆在烘焙後,豆體內釋放的香氣物質,會讓咖啡風味越來越豐富,這才是我們該「養」!

閱讀全文【咖啡豆】不是越新鮮越好喝,養豆關鍵大解析

【咖啡豆】放多久好喝,簡易計算「養豆」時間

之前我們探討了「養豆」的三個關鍵階段:「排氣」、「發展」和「熟成」。然而,我們將如何運用店家在包裝上所提供的資訊判斷適當的養豆時間呢?我們可以利用「風味感受」及「烘焙日期」對照,找出最佳養豆的時間。下次,去咖啡店喝到喜歡的咖啡,不妨用這個方法來試試,一起把握咖啡豆風味的最佳賞味期!

閱讀全文【咖啡豆】放多久好喝,簡易計算「養豆」時間

「咖啡歐蕾之日」:香濃咖啡與濃郁牛奶的最佳配方!

「咖啡歐蕾之日」來囉!固力果公司於1979年推出「咖啡歐蕾」,並創立了「咖啡歐蕾之日」。或許咖啡歐蕾是大家早餐桌上常見的飲品,但是沖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歐蕾是有難度的。若只是將沖煮好的咖啡,與新鮮的全脂牛奶混合,會遇到「油水分離」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告訴大家好喝的咖啡歐蕾的最佳比例!

閱讀全文「咖啡歐蕾之日」:香濃咖啡與濃郁牛奶的最佳配方!

咖啡品味指南:咖啡中的奧妙酸質 「Acidity」

隨著淺焙咖啡的流行,淺焙咖啡也越來越能被咖啡愛好者所接受。其中淺焙咖啡中,「酸」是最令人享受又多變的風味。在咖啡領域中,「Acidity」指的是「酸質」或「香酸」,與日常中聯想到的「Sourness」不同。最終,咖啡的品味需回歸個人感官,因為我們追求「質」而非「量」。

閱讀全文咖啡品味指南:咖啡中的奧妙酸質 「Acidity」

【豐潤盃賽後分享】烘焙 – 框架內的烘焙練習

這次報名參加豐潤盃烘焙沖煮賽,特別之處在於「烘焙」及「沖煮」環節的結合可以更貼近市場實際情況。賽前的模擬練習需熟悉烘豆機的特性、掌握烘焙曲線的呈現。比賽中才能利用臨場判斷並複製烘焙曲線。而我選擇大火大風的快烘,這將最大化的呈現咖啡香氣和酸甜感。期待未來有不同的比賽模式更符合市場需求。

閱讀全文【豐潤盃賽後分享】烘焙 – 框架內的烘焙練習

咖啡包裝秘密大公開:咖啡豆袋的小洞是什麼?

喜愛喝咖啡的讀者們,一定都注意過咖啡豆袋上的小洞吧?那麼有曾經想過這個小洞的功能是什麼嗎?其實,咖啡豆袋上的小洞名稱為「單向排氣閥」,不僅適度排出咖啡豆釋放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也能夠保存咖啡豆的香氣。下一次,不要再擠壓咖啡豆袋,把它當作聞香的小洞了!它對你喝的咖啡是重要的設計呢!

閱讀全文咖啡包裝秘密大公開:咖啡豆袋的小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