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子到杯子,咖啡細節的關鍵是「手法」

第三波精品咖啡的信念「從種子到杯子」
是指從咖啡種植開始,直到飲用者入口的那一刻,咖啡都應該被認真對待的態度。
但近年來,似乎更常在台灣聽到另一種說法:
「咖啡的味道,六成決定於生豆、三成決定於烘焙、一成決定於沖煮端。」
雖然我們不明白這個比率的計算方式,但這句話的真偽確實值得好好的審視。
一般來說,越是前端的錯誤,會對最終成品造成越大的影響。
所以目前大多業者會投入很多的心力在生豆的挑選及烘焙,
但問題是:「挑選最好的生豆、最用心的烘焙就能端出一杯90分的咖啡嗎?」
其實,應該是前端的處理程序,決定了一杯咖啡的成敗,
而後端的沖煮,決定了一杯咖啡的「細節」。

從種子到杯子,是咖啡的起承轉合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咖啡中,這一半源自優質的生豆。
在咖啡產區中,農民們投入心力栽植出品質優異的熟果,
處理方使用最先端、最精細的傳統方式進行生豆處理,
如此才能成就一批傑出的生豆(green bean)。

延續以上的處理,「烘焙」就決定了咖啡「有機會」能產生什麼風味。
而好的烘焙,就猶如文章中的轉捩點,
也就是將生豆裡原有的物質,合成或降解成為咖啡杯中的風味物質。
更簡單的說,是決定了我們咖啡杯中所品嘗到的風味。

當然,生豆沒有的物質,就不可能期待透過烘焙能生成。
但生豆含有的物質,卻可能因為烘焙的取捨或失誤,而造成物質無法被合成或被溫度裂解。
也就是說第一步的處理和烘焙是息息相關的,
那咖啡最終的沖煮及品飲,真的一點影響力都沒有嗎?
答案是:不是!

從種子到杯子,沖煮的影響真的只有一成?

其實良好的沖煮,就如同文章中美好的結尾般,
可是有人會說:「因為咖啡豆處理得好、烘焙得好,隨便煮就很好喝了!」
但是,大部分所謂的「隨便煮」其實是「固定粉水比、溫度、研磨粗細、沖煮時間」的情況。
但這樣能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嗎? 可以,但咖啡不細緻!

其實,在澳洲或美國等地區的咖啡店家,常常會採用批量沖煮(batch brew)的方式出杯,
也就是利用滴漏器、美式機一類的機器大量沖煮黑咖啡來取代昂貴的人力。
那是否使用機器批量沖煮的咖啡就不細緻呢?
澳洲咖啡界前輩Scott Rao給了我們答案:

「在1000杯的數據中,我們得到的批量沖煮(batch brew)分數平均顯著高於咖啡師沖煮分數(pour over),
而不是低於;並且在這其中好喝的批量沖煮(batch brew)杯數是高於咖啡師沖煮(pour over)的好喝杯數的。」

當然,這項數據並不是要否定咖啡師存在的意義,
在同一項實驗中,Scott Rao也在極端值的數據上提出了,
咖啡師能比批量沖煮(batch brew)「多拿5分左右」的風味分數。
5分的風味分數是什麼意思?
大概是咖啡師賽事中第二名跟32強以後排名的差距。

咖啡細緻的結尾:咖啡師沖煮的手法和操作的參數

最終,人和機器間始終存在最重要的差異:「手法」。
手法是什麼呢?
手法就是咖啡師「對咖啡沖煮過程進行調整的方法」。
手法可能讓咖啡風味的平均值直接低於機器,也可能讓風味更趨完美。
所以在咖啡沖煮中,手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人的不穩定是身為咖啡師該有的自覺」,
因為要煮的比美式機好喝,難嗎?不難!
但是要煮的每一杯都比美式機好喝,卻非常難。
如何穩定的煮出一杯好咖啡,往往是身為咖啡師的第一步。

結論

最後,優秀的生豆搭配適當的烘焙,能使一杯咖啡風味的可能性更多樣。
但咖啡不好喝的原因,通常不是風味可能性太少,而是取決於品嘗到的有多少。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因沖煮而毀掉前面的心血結晶,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