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刀流沖煮的藝術——一刀流沖煮的技巧與關鍵

一刀流、兩刀流、索隆三刀流、章魚八刀流──這些名詞對於咖啡愛好者而言已經司空見慣。
我們或許也意識到,雖然大家都稱之為一刀流,
但實際沖煮過程卻千變萬化,每個人對於一刀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今天,我們將探討一些一刀流沖煮所注重的共同點,
以及在沖煮咖啡時需要關注的兩個關鍵面向──「吃水的關鍵」和「粉水接觸的時間」。

第一階段:吃水的關鍵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就算悶蒸後,剛開始注水還是會冒出大量泡沫,
這便是「二氧化碳並沒有藉由悶蒸被完全排放」的鐵證。
同時,也是「咖啡粉並沒有吃飽水」的證據。
若在這個時候大量注水,會有一定的水量變成所謂的「無效萃取」,整杯咖啡的萃取率就會下降,風味感受會更多往「酸」的方向去。
換言之,如果慢慢注水,讓「無效萃取」的比例降低,「甜」的部分就會明顯一些。
這其中酸甜的調控,其實利用的原理就和之前我們寫過的「四六法」一樣。

第二階段:粉水接觸的時間

第二階段,就是粉吃飽水,因為比重的關係開始沈積的階段。
除非注水過快,直到沖煮完成,粉都沒有完全吃飽水,導致萃取不足,否則都會遇到這個階段。
如何掌控一刀流在沖煮上的穩定度,這個階段是最關鍵的。
因為一刀流並不像其他斷水法,可以少量多次的注水,去確保水通過粉的時間盡可能一致。
注了水後,粉層的分佈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只要粉層的狀態有差異,粉水接觸時間就會不同。
要是對粉層的掌握度或理解不夠,差個十幾二十秒都是有可能的,這就大大的影響出杯的穩定度。

那麼,如何在粉已比水重的狀態下確保每次沖煮的粉層分佈接近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去理會它,持續小量注水,不擾動粉層,這樣就能避免多做多錯的困擾。
然而,這種方法會強調前段的味道,例如酸味、甜味和香味,但後段的風味則相對較弱。
而淺焙咖啡可能味道偏淡,頭重腳輕且不平衡,但這並不是大問題,因為很多人喜歡這種風味。
但若沖煮的咖啡豆稍微烘焙得深一點,就可能產生不舒服的苦味,並且「酸甜」和「苦」的分離會讓不受喜愛的風味更為突出。

一刀流的好處與挑戰

一刀流沖煮咖啡相比其他方法,具有「細膩圓滑」的優勢。
沖煮得當的一刀流,萃取率足夠且沒有斷水所導致的「固定浸泡」現象,
既不會有斷水法容易出現的「厚重卻略帶沈悶」的調性,又能夠將酸甜感和香氣做出圓滑感。
相較斷水法,更能呈現出除了主調性風味之外那些不容易被品飲到的細膩香氣。
如果熟練掌握一刀流的技巧,還能展現出「萃取不均勻」的有趣之處。
然而,要掌握這種技巧並非易事,需要大量的實作經驗累積和個人的修行功夫。

結論

一刀流沖煮咖啡雖然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掌握得當時能帶來細膩圓滑的口感和豐富的風味。
雖然大部分人對一刀流的理解可能尚未深入,但只有親身品嚐比較,才能真正體會其優勢。
一刀流沖煮咖啡,就像磨豆機所謂的「粒徑分佈」一樣,需要技巧和經驗的累積。
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出更多沖煮咖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