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世界的機器與人:風味與儀式感

近年來,咖啡市場掀起了機器沖煮的浪潮,機器沖煮與逐步融入咖啡的賽事中。那在咖啡世界中「機器」終將取代「人類」嗎?儘管機器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咖啡風味的穩定性,但是人工手沖的儀式感不可取代。咖啡店不僅僅只是充滿咖啡香氣的建築,更是人與人連結彼此、心靈棲息的場所。

近年來,咖啡市場掀起了機器沖煮的浪潮,機器沖煮與逐步融入咖啡的賽事中。那在咖啡世界中「機器」終將取代「人類」嗎?儘管機器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咖啡風味的穩定性,但是人工手沖的儀式感不可取代。咖啡店不僅僅只是充滿咖啡香氣的建築,更是人與人連結彼此、心靈棲息的場所。

在廣闊的咖啡領域裡,談論「好」與「不好」,往往是個充滿爭論的主題。無論是在超市的架上,抑或是星巴克咖啡的杯中,甚至自家烘焙店所沖煮的咖啡,如何才能確定「好」的定義呢?只要敞開心胸,不需要急著分辨「好」與「壞」,持續鍛鍊自己的味蕾,就能在不同的味覺饗宴中,找到專屬的咖啡體驗了!

南韓咖啡選手Jeon,以他對醣類的巧妙理解,開啟了大家一窺醣類在咖啡中的奧秘。明明是一杯糖分含量不高的咖啡,為什麼卻能喝到「甜味」呢?實際上,這可能與嗅覺和味覺的交互作用有關。因此,在下次喝咖啡時,不妨觀察看看到底是「聞」到的甜多,還是「喝」到的甜多?

在選擇磨豆機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書籍和網路文章都會提到兩個關鍵:「細粉比例」和「研磨均勻度」。磨豆機真的是細粉越少就越好嗎?我們就用「杯測」和「手沖」的實驗來探討這兩大關鍵吧!雖然「細粉比例」和「研磨均勻度」確實可以作為磨豆機選擇的參考,但其實「個人偏好的風味」才是優先選擇的關鍵。

豐潤盃的另一重點是「烘焙完立即沖煮展演」!將剛烘焙好的咖啡豆,在短短時間內進行沖煮,10分鐘內分別獨立沖煮3杯咖啡,並評分風味、酸值、醇厚、平衡等項目。當然,比賽的框架有助於參賽者明確了解比賽的規則。這次,燃木採用松屋式和四六法的應用,使剛烘焙好的咖啡豆呈現乾淨的口感及完整的萃取。

這次報名參加豐潤盃烘焙沖煮賽,特別之處在於「烘焙」及「沖煮」環節的結合可以更貼近市場實際情況。賽前的模擬練習需熟悉烘豆機的特性、掌握烘焙曲線的呈現。比賽中才能利用臨場判斷並複製烘焙曲線。而我選擇大火大風的快烘,這將最大化的呈現咖啡香氣和酸甜感。期待未來有不同的比賽模式更符合市場需求。

大多數咖啡店和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咖啡在「不同溫度」下的風味會產生變化,但除了一般認知的味覺和香氣的溢散,卻鮮少有人關注冷卻後的化學變化。我們今天就從「油脂氧化」、「色素氧化聚合」及「冷凝」三大部分來向大家解析吧!無論是內用或外帶,咖啡的變化無法避免,但「趁熱品嚐」一定是最佳答案!

第三波精品咖啡的信念「從種子到杯子」是指從咖啡種植,到飲用者入口的那一刻,咖啡都該被認真對待。近年來,似乎更常聽到另一種說法:「咖啡的味道,六成決定於生豆、三成決定於烘焙、一成決定於沖煮端。」其實,應該是前端的處理程序,決定了一杯咖啡的成敗,而後端的沖煮,決定了一杯咖啡的「細節」。

身邊的許多朋友都在討論:「我腸胃不好,那我還可以喝咖啡嗎?」但是其實咖啡中影響腸胃的物質是會隨著烘焙過程而改變,那到底應該喝淺焙咖啡還是深焙咖啡呢?我們就一起來解密不傷胃的咖啡飲用法吧!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咖啡、適度飲用,無論是深焙咖啡還是淺焙咖啡,都等待你發掘他們獨特的風味魅力!

擁有一杯風味絕佳、層次豐富的咖啡,關鍵在於細粉的多寡及細粉的處理。一般手沖過程中,通常需要不停地嘗試錯誤才能找到最佳方法。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取捨細粉量的多寡,除了可以透過篩粉次數的增加或減少外,也可以嘗試看看燃木建議的方法「後加細粉」。說不定就會發現咖啡的風味出現了令人驚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