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咖啡市場的興起,以及大眾對於咖啡知識的提升,
有越來越多樣化的咖啡經營型態出現,最常見的是「自家烘焙」 ,
不得不說已經是當前咖啡店的一個「趨勢」。
燃木統整出了幾個咖啡店家想以「自家烘焙」為模式經營常見的迷思。
究竟除了成本考量之外,「自家烘焙」到底還有什麼迷思呢?
1.我想做出「市場區隔」
這大概是最常聽到的,想做自家烘焙的店家說出的理由!
然而,以現在的咖啡市場來說,
生豆來源透明且固定,大多是那幾間豆商,
在小資本經營的前提下,能做的店面營運模式當然也有限,
最容易想得到的市場區隔,大概也就是「自家烘焙」了!
但可惜,「自家烘焙」往往不完全等於「市場區隔」。
2.我是自己烘焙的,跟別家店不一樣!
自己烘焙,一定跟別人不一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不一樣!
從烘豆機型態、生豆保存狀態、烘焙環境差異、無意識的操作習慣…..等,
都使得每位烘豆師之間的烘焙風味有所差異,要完全一模一樣幾乎不可能。
所以,用「烘焙」能做出市場差異,沒有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消費者買不買單這些差異?」
所謂最好的「市場差異」是必須明顯的,
一方面是「我不用買你的產品,都知道你跟別人不同!」
或者「消費後,我能體會到你跟別人不一樣。」
這才稱的上是有「市場區隔」。
市場區隔並非僅限於風味差異,還涵蓋著客群定位、品牌形象、價格區間等。
因此,在選擇自家烘焙的路上,我們需仔細思考:我們是在追求市場區隔,還是僅僅是想從事烘焙?
若有喜愛的咖啡豆且可以輕鬆取得,或許自家烘焙並非必要。
話說回來,那什麼情況下,開自家烘焙店是個合理的想法呢?
答案是:「開店需求的豆子,在成本或地域的限制下弄不到手。」 或者 「以做出世界上最頂尖、最完美的咖啡為職志。」
3.開店需求的豆子,在成本或地域的限制下弄不到手。
有些店家喜愛的咖啡豆可能來自於國外,
一開始只能小量進貨,勢必虧本;
或者有些店家在國內喜愛的咖啡豆店家,
但該店家並不提供豆子給其他店家使用。
在這些前提下,店家們就只能採取「自家烘焙」的選擇了!
因為在供貨成本或地區性的考量下,店家們只能試圖以「自家烘焙」的方式來重現心目中的風味。
但實際上,這對大多數的店家來說也會是一大挑戰,
因為迫於經濟現實的考量,有些店家只能販售自己練習的咖啡豆,
要開這種經營模式的自烘店,除了意志要夠堅定外,最重要的是「開店前的資本額夠不夠你支撐自己的目標及購置烘焙相關器材」。
4.以做出世界上最頂尖、最完美的咖啡為職志。
或許有的人說:「這世界上哪有最完美的咖啡?」
客觀來說,一定沒有!
所以以此為目標,開設自家烘焙店的非常「少」。
因為這些自家烘焙店的目標必須相當明確,而且在這些自家烘焙店的烘豆者心中,一定得有咖啡風味及樣貌的藍圖存在。
他們才得以花費大量時間、不斷的努力與調整、精進自己的產品。
在燃木找到的例子中,東京「琥珀咖啡館」、挪威「Tim Wendelboe」就屬此例。
琥珀咖啡館,他們希望提供的是「平靜、柔和、乾淨但長遠的咖啡風味」,
而且他們也堅持「苦味與香甜的完美結合與更多可能」 ,
所以在琥珀咖啡館的店內,除了有以咖啡為主體的創意飲品,還有許多陳年熟成、風味柔和、特色突出的老豆可供選擇。
而Tim Wendelboe,他們盡可能期望讓咖啡如同葡萄酒一般。
一入口,嘴中的風味馬上與產地連結,並致力將消費者與最根本的生產者串連在一起,
所以Tim Wendelboe的店裡沒有配方豆,都以淺焙的單品呈現出最細緻的產地風味。
以上自家烘焙店的喜好都相當明確,並且為了這些喜好投注一生心力。
仔細想想,你喜好的咖啡風味是什麼呢?你想做怎樣的咖啡?
如果還是只停留於:「我喜歡甜一點、厚實一點」、「喜歡水果調性的風味」、「喜歡咖啡的原味」,
那麼,你對你風味的喜好還不夠明確,至少在自家烘焙的道路上不夠明確。
對於豆子成品是否有明確的風味想像? 以及這些熟豆你希望喝到消費者嘴裡時有什麼感受?又該如何完美呈現?
這些明確的想像都必須貫徹到你的產品中。
如果你已對於咖啡有這樣明確的藍圖,「自家烘焙」自然是你的唯一出路。
結論
當然,以上條件並不互相衝突,但若是基於第二個條件開業的店家,通常也已經滿足了第一個條件,。
而自家烘焙店的優勢在於:「材料的自由度以及能完整貫徹自身信念於產品上」,
當捫心自問,喜歡的烘焙店家有哪些?他們能不能提供開店時需要的豆子?
能不能幫助你在開屬於自己的店家時提供足夠的選擇? 能不能滿足你對於產品的要求?
如果答案是「是」,並且成本和運送上也有足夠的便利性。
那或許不必承擔「自家烘焙」的商品品質控管風險以及烘豆端龐大的技術與器械的資本投入,
因為,自家烘焙,對於你的店來說,已經沒有太明顯的優勢了。
那倒不如就將品管責任,交給可以穩定烘出你喜歡的風味的烘焙店家,
把省下來的資金,轉投入店面營運、品牌形象、行銷宣傳等更多提升品牌聲量及消費者體驗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