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 【咖啡豆】不是越新鮮越好喝,養豆關鍵大解析
我們探討了「養豆」的三個關鍵階段:「排氣」、「發展」和「熟成」。
然而,我們將如何運用店家在包裝上所提供的資訊判斷適當的養豆時間呢?

淺焙、深焙的三大養豆階段比較
其實,能夠最準確判斷養豆時間的三項重要資訊是:「焙度」、「烘焙時長」和「烘焙的熱傳導方式」。
然而,這些資訊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
所以,我們回到在咖啡店購買咖啡豆的情境中:我們能從咖啡豆袋上獲得哪些有利養豆的資訊呢?
最常見的資訊是「烘焙日期」和「焙度」。
其實網路上針對「焙度」與「養豆時間」關係已眾說紛紜。
但讓我們以前一篇文章中的三大階段來進行剖析:
排氣:「深焙」需要較長時間
一般情況下,咖啡豆烘焙後前三天會排出60~70%的二氧化碳,此後釋放氣體的比會例逐步降低。
針對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深焙豆來說,剩餘氣體量仍然有足以影響萃取程度,
這使得深焙豆需要更長的排氣時間,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熟成:「淺焙」時間較長
由於淺焙豆排出的氣體較少,小分子香氣物質更難被迫進入豆體內。
因此,相較於深焙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熟成。
發展:「淺焙」可能需要更長
一般來說,在台灣的烘焙環境中,淺焙豆的發展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
但這部分受到「熱傳導方式」和「烘焙時長」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
這也是為何養豆問題如此令人困惑的主要原因。

以「風味感受」及「烘豆日期」對照,找到最佳養豆時間
那麼,究竟該如何判斷養豆的最佳時長呢?
簡單來說,以「感官」作為依據判斷,這可能更為實際及簡單。
走進咖啡店,品嘗一杯咖啡,
同時,詢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杯咖啡的風味是沉悶、清晰且爆發性,還是有斷層?」
若感覺風味是沉悶,好像風味被蒙上了一層紗,就代表咖啡豆雖然排氣完成卻未發展完成。
如果感受到了咖啡風味是清晰且具爆發性,代表養豆期限到達巔峰,且發展完成,繼續養豆會導致香氣流失。
最後,如果香氣層次有斷層,就代表已經過了養豆期限的高峰期。
另外再詢問店家烘豆的日期,將風味的感受與店家提供的日期對照,就能更好估計養豆的時長。

常見的養豆時長及養豆時長的簡易計算
若以上面提及的三大階段,通常,淺焙養豆的總時長需要更長。
實際上,淺焙排氣的時間較短,熟成效果又不像深焙豆那麼顯著
可是,對於深焙豆而言,三個階段缺一不可,
尤其是熟成過程,確保了香氣物質充分融入油脂,否則容易剩下烘焙後的咖啡香和煙薰味,整體風味變得焦苦。
所以大家常聽見的養豆建議:淺焙是3~14天,也就是排氣到發展完成的時間。
而深焙需要約20天完成三個階段。
以燃木綜合多年經驗,我們提供一個常見的計算方法:
同一家店的不同咖啡豆,排氣到發展的時間大致相同。
因此,若品嚐到風味飽滿、層次清晰的咖啡,並獲悉該批豆子的烘焙日期約在十天前,
即可估算出該店家的養豆時長大約是烘焙後的十天。
那麼比這杯咖啡烘焙程度更深的咖啡豆,就可以加上4~7天的熟成期,
就能夠簡易估算適當的養豆時長,也就無需多次打開包裝破壞養豆的高壓環境。
所以在咖啡店喝到喜歡的咖啡,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回家無法喝到好喝的風味了!
透過「風味感受」和「烘焙日期」的比照,我們就能簡單計算最佳的養豆時長,
咖啡豆買回家也能輕易找出咖啡好喝的時間點囉!
大家下次去喜歡的咖啡店不妨用這個方法試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