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咖啡沖煮風潮席捲而來,近期咖啡展中「悶蒸」引起了大家的討論熱潮。
一句來自手沖賽世界亞軍Patrik Rolf展演中所說的:”I don’t bloom coffee anymore”
點燃了大家對於「悶蒸」和「bloom」的疑惑以及追問。
悶蒸和「bloom」的真正意義

在英文中,「bloom」原意是花朵綻放的樣子。
而在咖啡界,它則指的是「咖啡粉遇熱水膨脹開來的樣子」,強調的是「粉層的膨脹」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然而,「悶蒸」這個詞並非直接從英文「bloom」翻譯而來。
根據文化和語言歷史,「悶蒸」一詞可能源自日文的「蒸らし」,
原本指的是煮飯時的最後一個步驟,白飯煮熟後不要馬上打開鍋蓋,讓白飯放置在鍋內吸收更多水氣,讓米飯變得更鬆軟。
在咖啡用語中,「悶蒸」強調的是「咖啡粉吸水變得濕潤」的現象。
剖析手沖賽世界亞軍Patrik Rolf的沖煮秘密

很多咖啡愛好者來說,長期以來對於「悶蒸」的理解是兩者兼備:使咖啡粉吸水變得濕潤,同時,咖啡粉層膨脹並排出二氧化碳。
但當我們深入了解「悶蒸」及「bloom」真正的含義後,對於解釋其他相關沖煮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為什麼Patrik Rolf在沖煮前,預先磨咖啡粉並排氣很久,卻還是要先注入30c.c.的水,等個三十秒。
原因是:並非他不想要「悶蒸」,而是他不希望「bloom」帶來的粉層變動影響沖煮的結果。
完全不悶蒸的沖煮法:銀座琥珀的「關口派法蘭絨沖煮法」

那有沒有咖啡沖煮泡方法是不需要「悶蒸」的呢?也就是指不進行「bloom」和「蒸らし」的過程。
答案是「有的」。
而這個沖煮法出現在咖啡沖煮最早期的概念中,銀座琥珀咖啡店的「關口派法蘭絨沖煮法」就是極具代表的例子。
其中「關口派」的方法是將咖啡豆養到最「剛好」的程度,既不會過多的排氣,也沒有喪失掉咖啡香氣。
(這種方法和Patrik Rolf的概念相契合,只是以咖啡豆的形式進行。)
這個方法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仔細的觀察每天豆子的狀態變化。
並在不破壞粉層結構的前提下,用過濾的方式萃取出咖啡精華。
由於豆子經過深焙,組織被破壞得比較徹底,幾乎沒有排氣而造成咖啡粉吸水不良的問題,
所以法蘭絨沖煮法能在短時間內萃取出咖啡最佳的香甜風味。
咖啡是一門科學
了解「悶蒸」及「bloom」的真正含義後,我們更能體會到咖啡的是一門科學。
不論是手沖賽事世界亞軍Patrik Rolf的沖煮經驗、還是銀座琥珀的「關口派法蘭絨沖煮法」,
重要的是嘗試不同的沖煮法並尋找適合自己的咖啡風味,這就是咖啡世界的美妙之處。
讓我們一起探索,享受每一杯咖啡的獨特風味,開啟咖啡旅程的新篇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