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第三波咖啡:人與人之間獨特的咖啡體驗

咖啡,這讓人著迷的黑色飲品,它所蘊含的風味,似乎總是讓我們不禁困惑。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風味交流的重要性,並引起了讀者們的高度關注。
因此,我們決定再深入探討這個議題,讓更多咖啡愛好者能夠共同參與這場咖啡風味的盛宴!

風味交流的重要性:「態度」

在品評咖啡風味時,「能力」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我們進行相互交流時所呈現的「態度」。
就像同一杯咖啡的風味中,我喝到「鳳梨」的味道,而你喝到「百香果」的味道,是否有正確答案呢?
當然沒有!
事實上,這取決於我們的味覺經驗,而這又不是每個人都會相同的。
因此,風味是不適合用「對錯」的邏輯來討論,反倒相互尊重、包容不同的品味,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咖啡風味和味覺經驗的多樣性

舉例來說,亞洲人的荔枝,對歐美人來說是玫瑰花、硬核水果的風味;而日本人的玉露,對外國人來說就是海苔、青草、茶的風味。
另外,燃木前陣子跟朋友喝同一杯日曬豆的咖啡,我覺得有草莓、花香,帶點柳橙的酸度;而朋友卻描述為「核果、可可」的味道。
後來經過討論,他從小吃的就是法芙娜、Amedei這類的高級可可,這類的可可就和咖啡一樣飽含花香、水果風味,還有高酸度。
在咖啡的風味體驗中,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特的。

溝通咖啡風味的技巧

那回到問題本身,既然每個人的味覺經驗都不盡相同,那該怎麼溝通「風味」呢?
想要溝通咖啡風味,並不需要如漫畫場景般一喝就能浮出畫面,並敘述一連串咖啡名詞。
取而代之的,我們可以運用《咖啡人生》中大坊先生提及的「味覺的表情」,並加入五味「酸、甜、苦、鹹、鮮」進行描述。
例如,「令人皺眉的酸」、「清爽的酸」、「不自然的甜」、「舒爽的甜」、
「高雅的苦」、「令人吐舌的苦」、「讓人聯想到發酵味的廚餘桶」、「成熟果實做成果醬後的發酵感」等等。
這樣的描述,更容易讓人理解我們想表達的咖啡風味,避免誤會與困惑。

結語

咖啡風味如同繽紛的繪畫,每杯咖啡都是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
讓我們用開放的心胸,以「味覺的表情」融入五味的描述,作為咖啡交流的技巧,讓咖啡風味的交流更加豐富多彩。
不必困擾於無盡的咖啡名詞,而是專注於自己感官與感受,讓我們一同沈浸於每杯咖啡帶來的專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