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一種迷人的飲品,也是一場藝術之旅。
隨著咖啡文化的發展,精品咖啡店崛起成為了第三波咖啡的代表。
然而,許多人將第三波咖啡等同於「精品咖啡與淺烘焙」。
在這種誤解的影響下,「深烘焙咖啡」遭受不公平的評價,甚至被視為時代所淘汰的第二波咖啡代表。
咖啡的世界不僅僅是一杯飲料,更是呈現出每一位咖啡師的心思和創意。
第三波咖啡正是這種對於咖啡獨特性的極致追求,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層面紗。
第三波咖啡潮流
在2003年《The flamekeeper》春季期刊中,對於三波咖啡潮流作出了明確的定義:
– 第一波 First Wave –
大規模銷售咖啡的業者,一方面以低廉的價格打進市場,另一方面卻也對咖啡的市場營銷和咖啡保存、包裝方式上持續投注資本。
– 第二波 Second Wave –
開始注重原料的生產地、烘焙技術的影響,追求咖啡熟豆的品質之外,更要求批次與批次間的「一致性」和並兼顧產能的「大量生產」,更進一步追求「自動化」。
– 第三波 Third Wave –
堅持小批次、差異化、個性化(指的是店與店之間的風格),並且追求的不僅是豆子的品質,更追求我們耳熟能詳「從種子到杯子」的過程中每個業者都應有自己的見解。
深度剖析第三波咖啡的核心
因此,第三波咖啡並非只關乎「淺烘焙或風味判別」,而是對咖啡商業化的一種反抗。
這個潮流的興起受到日本深焙喫茶店文化的深刻啟發,
例如藍瓶咖啡的創辦人James Freeman就曾明確地表達了第三波咖啡浪潮受日本喫茶店文化影響,
因為他接觸過的輩,包括關口一郎、大坊勝次、河野雅信等人,
都堅持「小批次生產,並對從種子到杯子都有自己看法」的「職人」。
第三波咖啡的核心,並非僅僅追求咖啡的口感,更專注於咖啡帶來的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第三波咖啡幾乎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原因,因為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透過咖啡有了怎麼樣的體驗」。
不同於第二波咖啡強調的是「規模和效率」,第三波咖啡更注重將咖啡體驗帶入每個環節,使咖啡成為一種藝術。
接納與包容時代的產物:咖啡是多樣的文化
事實上,第幾波咖啡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於咖啡不同的追求以及咖啡文化下不同的風格。
不管哪一種咖啡潮流下的咖啡業者在這行業中都有其重要性和不可取代的地位,這也是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的。
加上,「咖啡潮流」所要說明的,只不過是在咖啡業界中有這樣三種經營方式和理念上的「類型」,
我們不需特意去強調時間的先後,更不必去評判誰好誰壞,
因為咖啡的本質並不只限於水果或果核,而是我們想要表達的咖啡樣貌,
無論是酸甜的平衡還是苦味的呈現,都值得尊重並體驗。
「從種子到杯子」都是獨特的藝術
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咖啡,這些術語總是令人眼花撩亂。
實際上,第三波咖啡只是對於咖啡商業化的一種反抗。
第三波咖啡不僅僅是咖啡文化的昇華,更是一種對於咖啡帶來的體驗的追求。
它代表著咖啡師們的心血與努力,「從種子到杯子」將每一杯咖啡都造成藝術品。
讓我們一同感受這場咖啡文化的藝術之旅,品味那些源自心底的美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