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咖啡市場掀起了機器沖煮的浪潮。
早在這波浪潮中,歐美的咖啡店中,已大量使用機器進行咖啡沖煮,
有些店家全面採用機器沖煮,無需人工手沖;而另一些則提供人工手沖選項,價格雖高,也不能保證口感更佳。
近年來,機器沖煮也逐步融入咖啡賽事,為傳統咖啡沖煮帶來不一樣的挑戰。。
日本、美國和德國等咖啡強國紛紛研發先進的咖啡機器人,讓我們對「人還是機器」的問題產生了更多遐想。
機器終將在咖啡世界中取代人類嗎?
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開始,人們對人類自身的自信逐漸降低。
「在可由邏輯推導的領域,人類終將被機器取代。」
那麼,萃取咖啡這門「科學」,人類是否也會被機器取代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先由咖啡沖煮的兩個方面來探討:「咖啡」與「儀式感」。
- 咖啡 –
這裡的「咖啡」指的是咖啡杯中的液體,無論是黑咖啡、拿鐵還是咖啡特調。
也就是我們花錢購買的「商品」,那以消費者的角度,就希望買到「CP值高」商品。
但是往往,咖啡的風味是因人而異的、且是主要評判標準,其次是「拉花」和「漸變色彩」等視覺效果的享受。
由於機器目前已經可以在咖啡上印照片,視覺效果的問題暫且不論。
單就咖啡風味上,我們來比較機器和人,究竟誰能泡出好喝的咖啡?
來自澳洲的咖啡權威Scott Rao統計的數據顯示:
「在1000杯的數據中,我們得到的批量沖煮(batch brew)分數平均顯著高於咖啡師沖煮分數(pour over),而不是低於;
並且在這其中好喝的批量沖煮(batch brew)杯數是高於咖啡師沖煮(pour over)的好喝杯數的。 」
當然,這結果受到文化因素影響。
曾去過澳洲的人多半能理解,由於大多數澳洲咖啡師煮手沖時很匆忙,加上客人眾多,
因此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人工手沖存在諸多變因。
但這些數據同時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只要有適當設定,機器沖煮咖啡的穩定性不亞於人。」
然而,這個數據不能直接套用於長期致力於咖啡沖煮且經驗豐富的咖啡師。
日本在過去十多年致力於研發法蘭絨沖煮用的機器,試圖讓繁瑣的法蘭絨傳統在現代咖啡店中得以保留並被機械代替。
然而,迄今為止,老師傅們的法蘭絨沖煮技術仍然在盲測中勝過機械沖煮(在十人份以下)。
所以,機械型態的法蘭絨沖煮技術目前僅使用於大型連鎖咖啡店,如上島珈琲店。
上島珈琲店的沖煮機械
因為許多沖煮技術及咖啡風味的調整仍需要仰賴人類的感官,並不僅僅是一套固定參數的機械操作。
許多精細的沖煮調整需要操作者沖煮時的全神貫注,而這些因素使得小型獨立咖啡店能在市場上存活,同時也是人類優於機器的原因。
話說,不能保證未來的類神經工程、仿生學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出現後,人仍能在最高級別的風味領域中保持卓越。
但是,我們必須提及另一個機器永遠難以取代的方面:「儀式性」
– 儀式感 –
什麼是儀式性?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心懷敬畏,讓我們對生活更加銘記和珍惜。」
在咖啡中,為什麼手沖或虹吸式賽風等沖煮方法始終保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因為在過程中帶來「我即將品嚐到別人用心沖泡的咖啡」的預期感。
由於泡咖啡的是「人」,我們能自然地將自己的情感投入,相信對方是用「心」為自己泡咖啡,而不僅僅是套用一套參數。
如果沖煮的咖啡師真的技藝高超,還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杯咖啡是這位咖啡師和他背後的人經過多少努力、歲月所用心鍛鍊出來的成果。」
對咖啡愛好者來說,這樣的咖啡師能帶來激勵:「他過得到,那我也能行!」
然而,機器無法喚起人們來自內心的共鳴,
因此,即使機器沖煮的風味再優秀,「被真誠對待」、「我也做得到」等投射心理是無法在過程中產生的。
就算今天只是「為自己」沖一杯咖啡,我們都應該享受每一個步驟,並且「用心」去感受這杯咖啡所帶來的「儀式感」。
儘管沖煮的結果不如預期,但這份愉悅的享受和按下美式機的按鈕完全不同,是吧?」
這也是如果機械沖煮和人工手沖價格相差不大,大多數人會選擇手沖的原因。
而且,坐在吧檯區的人會更明白我們想說的,因為咖啡的每個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日本咖啡界的傳奇人物大坊勝次先生在他的著作《珈琲屋》中提到:
「人走進珈琲店,期待的不僅是一杯好喝的珈琲;期待看到咖啡液的緩緩流下,期待滿間咖啡香和音樂的交織,期待看到咖啡師注水的方式、認真工作的眼神…
總之,每個人對自己來到咖啡店都有他為其賦予的意義,例如我們店在新宿表參道,所以大多客人都是為了逃離工作的壓力進來的,
是因為這些意義,所以那杯咖啡有了味道之外的價值,例如趣味、莊嚴或者幸福。」
人類及機器之間的距離:「儀式感」
「儀式感」永遠是機器難以替代的價值,因為這價值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產物。
如果咖啡師一味地追求口感,卻忽視了這一點,就如同職業棋士一心追求超越電腦,終會失望。
單從「咖啡」的角度來看,人類被機器取代是可預見的,畢竟咖啡師的培訓成本高,沖煮咖啡的變因多。
然而,從「沖煮咖啡」的整個過程來看,人類和機器之間仍存在著不可逾越的距離。
為自己泡一杯咖啡的時間、享受著以咖啡為媒介的故事及交流,這或許才是我們愛上咖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