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味咖啡的美妙時刻,我們經常專注於「嗅覺」與「味覺」來感受咖啡的香氣和甜度,
並將其視為評斷一杯咖啡是否好喝、香醇的標準。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口感」(body),這是除了味覺和嗅覺外的另一種「觸覺」體驗。
什麼是口腔中的觸覺體驗?
想像一下,如果你剛剛打開了一包餅乾,卻發現它變得鬆軟無力,甚至入口後會讓你想要嘔吐,
這是因為餅乾可能已經受潮變質,不再保持新鮮的質地。
那回到咖啡的體驗中,即使是一杯稀薄如水的咖啡並不會被認為是壞的,
然而在相同的香氣強度下,我們通常更偏好濃郁、滑順、豐滿的口感,
就像加入綿密奶泡的拿鐵總是比加入單純牛奶的歐蕾更受人喜愛。
那種包覆舌尖的濃稠滑順和隨之而來的甜味幸福感,一直都是我們難以抗拒的享受。
而這可以追溯到人類在原始野外環境的本能,脂肪的滑順和碳水化合物的甜味都代表著寶貴的熱量來源。
即使現今我們不再需要親自狩獵,但這種本能的喜好卻深植在我們的基因中。
所以透過適當溫度打發的熱奶泡,除了能讓乳糖溶解來增加甜度外,
最關鍵的是與空氣混合後的緻密泡沫,為拿鐵帶來滑順厚實卻蓬鬆不膩口的口感,讓人一口接一口。
這正是觸覺提供的「質地」感受,再加上「香氣」和「味道」,共同組成完整的咖啡風味體驗。
利用生活中的食物做「口感」練習
首先,我們可以先瞭解一些描述口感的詞彙,
例如輕盈、清爽、滑順、粗糙、有包覆感、濃稠、絲滑、乾澀、刺激等。
我們更可以透過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來使口感的描述更加具體。
也幫助我們透過描述的過程,分辨及記憶口感的差異。
此外,每日用餐時可以放慢進食的速度,好好感受食物在口中移動和翻攪的感覺。
無論是堅硬、酥脆、軟爛還是黏稠,都能讓你更深入地感受食物的質地。
牛奶、紅茶是「口感」練習的最佳選擇
在咖啡方面,想要輕易地用同一款咖啡豆體驗不同的口感差異可能有些困難。
不妨嘗試看看不同類型的牛奶,如全脂牛奶、低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品味其帶來的不同口感。
在此分享一個小技巧:品嚐時,讓牛奶停留在口中,並用舌頭去翻攪口中的液體,
體驗不同脂肪含量所帶來的滑順度、黏稠感。
對於不喜愛喝牛奶或有乳糖不耐的朋友,
可以考慮到手搖飲料店各點一杯全糖、半糖和無糖的冰紅茶,
以感受甜味在飲料中所帶來的甜度、重量和修飾效果。
你會發現甜味除了影響口感的重量感外,還會很大程度的影響風味評價。
無糖紅茶通常會更苦澀,而缺乏甜味似乎會讓人感覺風味和餘韻變得較短。
香氣固然重要,「口感」和「質地」往往成為關鍵
在品嚐過濃郁飽滿的口感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燃木越來越喜愛深烘焙的咖啡豆。
這種烘焙程度能夠為咖啡帶來更飽滿、更圓潤且層次分明的風味和口感。
只要能正確地萃取,這種烘焙程度的咖啡豆會帶來豐厚的味覺感受。
在北歐和北美等咖啡主導的市場中,香氣和酸質一直都是較被重視的品評項目。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口感和質地不重要。
事實上,隨著後製技術的進步,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擁有特殊香氣的咖啡豆。
在這些情況下,奔放的果香後是否接續著足夠的甜度呢?濃郁的花香後是否有細膩的口感做平衡呢?
所以,有時候「口感」和「質地」將成為咖啡優劣的關鍵要素。
最後,無論是在咖啡店還是在家中,大家都可以透過日常食物做口感的練習,
發現咖啡更多的可能性,讓喝咖啡不只停留在「香氣」和「甜度」,
而是加上「口感」,來體驗全方位的咖啡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