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咖啡領域裡,談論「好」與「不好」,往往是個充滿爭論的主題。
無論是在超市的架上,抑或是星巴克咖啡的杯中,甚至自家烘焙店所沖煮的咖啡,如何才能確定「好」的定義呢?
儘管好與壞的評價因人而異,但是不論是紅酒或咖啡領域,早已有專家為我們釐清品質標準。
然而,這次要探討的不是「好」或「不好」的爭議,而是探討咖啡的價值究竟源自何處。
雖然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理解在「好」與「不好」之間,還存在多少種詮釋的可能性。
精品豆或商業豆的選擇「好」與「不好」?
隨著精品咖啡時代的興起,我們經常聽到「商業豆」和「精品豆」這兩種分類。
咖啡課程的老師或許會告訴你,商業咖啡並不等同於劣質豆,它僅僅是日常常見和「不特別」的一種選擇。
但也可能會告訴你,精品豆就代表「好」分而商業豆就代表「瑕疵高」、「沒品味」。
SCA精品咖啡協會的標準
那我們就先使用SCA精品咖啡協會對精品豆及商業豆的定義解釋:基本上以SCA杯測表的80分為精品豆及商業豆的分界。
而350克生豆中的一級瑕疵將不允許任何積分,二級瑕疵則積分不超過5分。
儘管瑕疵積分制度複雜,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可能也不常接觸,但是有興趣的朋友仍然可以詢問店家。
實際上,對消費者而言,風味分數作為評判好壞評分標準,或許比較簡單。
但是,以風味分數80分直接劃分真的足夠客觀嗎?
SCAJ日本精品咖啡協會的標準
讓我們看看日本的評分系統。
日本精品咖啡協會(SCAJ)使用COE評分系統而非SCA的評分系統,
除了評分的細部項目不同,還將一杯咖啡分為八個項目來評分,
依重要性排序分別為:乾淨度、甜度、酸質、口感、味道、餘韻、平衡感和整體。
一共八項,滿分八分加上36分的加權分。4分普通,6分達比賽標準,8分完美。
日本對咖啡的分級方式,就以此為標準把咖啡分成:
– Top of top 評分總級88分以上
– Top speciality coffee 評分總級85分~88分
– Speciality coffee 評分總級80~85分,且有四個評分項目6分以上 (此階以上稱之精品咖啡)
– Premium coffee 評分總級 76~80分,且各評分項目均在5分以上
– Commercial coffee 評分總級 70~80分,未達Premium coffee標準者
– Industrial coffee 總分70以下
當我們認真觀察,會發現如果只看總分,容易忽略細節,
所以日本的分級方式中,加入了很多較細節的評判標準。
像是同樣不達80分的咖啡豆,有些可能是其中的項目有瑕疵;也可能是各項都比普通更好,只是沒有突出的特色。
這樣後者難道就該跟有明顯缺陷的咖啡相提並論嗎?
沒有特色,雖不是精品,但仍是一杯「好咖啡」。因為精品咖啡的本來就是「有特色的咖啡」(speciality coffee的翻譯)。
當我們認真了解日本的分級方式,會發現Premium coffee 是相當被推崇的等級,
不僅風味好,價錢又合理(等於我們說的高CP值),
另外Commercial coffee 則標示「日常飲用」,絲毫沒有貶意。
而精品級別以上的等級,則標示「高級品」或「適合慢慢享受,細細品嘗」。
以上兩種分類方式雖然具客觀性,也能充分反映咖啡的特點和價值。
但事實上,一杯咖啡的價值,我們仍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評估。
咖啡的價值最終取決於風味
最直觀的,同一個分級的咖啡豆,會因為不同烘豆師的手法和專業創造出截然不同的價值。
使用全自動烘焙機跑出烘焙曲線,與烘焙師細心調整烘焙技巧,即使品項名稱相同,但風味卻截然不同。
這說明了咖啡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分數,而是取決於風味。
就像北歐烘豆賽冠軍Tim Wendelboe 常說的 :「再次強調,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取決於風味,而非好壞的標準。」
鍛鍊自己的味蕾、探索專屬的咖啡體驗
另外,我們仍需鍛鍊自己的味蕾,並理解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目的不同下,選擇不同的咖啡豆也是明智的選擇。
若只是早晨需要一杯好喝的咖啡,搭配早餐作為一天的開始,
在不造成健康危害下,或許特色不突出、價格實惠的咖啡豆不失為優良的選擇。
總之,敞開心胸,或許就能品味到更多不同的風味。
不需要急著分辨「好」與「壞」,只要持續鍛鍊自己的味蕾、欣賞多樣的風味,
就能在不同咖啡饗宴中,探索專屬的咖啡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