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老實說〕-「自家烘焙」真的比較省錢嗎?

在台灣,無論是繁華的大台北或是偏遠的離島,隨處可見自家烘焙咖啡店的蹤影。
根據統計,台灣至少有一千家自家烘焙咖啡店,這或許讓台灣成為全球自家烘焙咖啡店最密集的國家之一。
相比起國外的烘焙廠進貨模式,台灣人似乎更偏好自行烘焙,以打造獨特特色,並實現市場差異化。
這樣的趨勢在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中得以呈現,但隨著「自家」品牌的增多,差異化的目標似乎變得困難。

然而,我們在這裡要老實說一些成本的問題。

我準備好投入「自家烘焙」了嗎?

從一位實際烘焙業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老實的說:「不是很推薦大家自行烘焙」。
為什麼呢?原因一定不是因為害怕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而主要是「成本」的考量。

建立一家自家烘焙店需要投入不低的成本,對於剛創業的店家而言,這樣的成本負擔是相當可觀的。
今天,我們就一一列出一家提供「優質咖啡」的自家烘焙店所投入的成本:

一、昂貴的設備成本

身為自家烘焙業者需要購置自己的烘豆機,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問題在於,一台穩定的烘豆機並不便宜。
以燃木所使用的「台製全華R2遠紅外線烘豆機」為例,價格高達28萬台幣,而且還是兩公斤級的「台製機」。

如果選擇知名進口機種,如Probat、Gisen、Loring、Dierich等,
一公斤級規格的價格至少從60萬台幣起跳。
另外,許多人選擇的台製楊家烘豆機,一公斤規格的價格大約也是十萬元台幣左右。
當然,還有價格較低的小型烘豆機,但其穩定性和產量效率是否足夠就值得討論了。

二、被遺忘的附加成本

購置烘豆機後,還需要處理「排煙」問題。
所以通常還需要購買靜電處理機後燃器,以處理烘焙產生的油煙味。
這些設備的價格也不便宜,以燃木所知道的:
靜電處理機的建置大概花費10~15萬台幣左右,每個月還有約$1,500元的清潔費。
而後燃器的除味效果比較優秀,但單價較高,約30~40萬台幣,另外也需要花費瓦斯費用。

此外,店家也必須考慮「營業場所的位置」,以免被鄰居抗議或違反環保規定。
否則租約都繳了、設備都進場了,卻被鄰居抗議到無法營業,租約卻還要繼續,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所以,依照上面的購置的設備來看,
一套穩定的烘豆設備成本可能達40萬台幣左右,若以5年計算設備攤提費用,每月設備成本可能增加約6,666元,
但是這還不包括其他設備,如義式咖啡機、磨豆機的攤提費用。
若是購置知名進口機,則每個月攤提費用可能會提高2~3倍。

三、看不見的無形成本

烘焙不僅需要考慮設備成本,還有「時間成本」。
使用較小的烘焙設備,如手網或RF300,雖然成本較低,但生產效率有限。
我們簡單的來計算一下,手網產量通常只有75~150g的生豆左右,RF300則150g~300g左右,
加上烘焙後的失水率,出來的產量大概要打個八折,所以RF300的產量約120g~240g之間,大概就是1/4磅~1/2磅豆子。

但是,時間就是金錢,體力不是本錢

烘焙一鍋的時間通常在10分鐘左右,加上預熱、冷卻、秤重、清潔等,平均每鍋需15分鐘。
若以一個工作天八小時計算,大概可以烘焙約32鍋,
但加上豆子的篩選、秤重、包裝、貼標、品管等只有一人工作,每天最多能處理20鍋,也就是10磅左右的熟豆產量。

以市區店家來說,如果平時有銷售義式或外帶杯,一週消耗15磅左右的咖啡豆是很正常的。
加上維持單品3~5個品項的話(甚至更多),一週大概要準備20磅的豆子吧!
如果店內有販售咖啡豆就需要更多的咖啡豆。

換算下來,如果使用300g的烘豆機烘焙,一週至少要花16個小時在烘豆。
如果早上需要開店,豆子只能留到下班後烘焙,那等於7天中有4天晚上要加班烘豆,
每天日常就變成早上開店、晚上烘豆、睡個覺隔天繼續重複,若要花時間處理其餘店面營銷問題及私人生活雜務,這樣健康早晚會出問題。

自家烘焙真的比商業合作好嗎?

十幾年前,生豆報價單的重量都是以一袋69公斤起跳,加上一般人也很難接觸到生豆資訊,
所以因為成本考量,生豆商不太一定會喜歡接受小數量的訂單。
但順應著台灣自家烘焙的微型市場,有些生豆商出現了他國少見的5kg小量販賣。
所以現在在網路搜尋「生豆商」,並且索取報價單變得非常容易,這也使台灣生豆市場越加透明。

這個現象除了減少價格哄抬,但店家卻很容易被質疑是不是「賺很多」?
以目前的咖啡熟豆市場中,似乎生豆1kg的購入價格作為半磅熟豆的販賣價格是最常見的價格參考。
1kg的生豆烘焙後,約莫可以包裝成3.5包半磅咖啡豆,所以熟豆的物料成本約莫在3成。
也就是說一包300元的精品咖啡豆,生豆成本大概只要90元。
因此有人懷疑說:「一包咖啡豆就賺210元,老闆是不是暴利啊?」
但別忘記,一包咖啡豆不只生豆成本呀,還有店租、水電、設備攤提、通路管銷、人事費用⋯⋯等費用。

如果跟自家烘焙業者進行商業合作購買咖啡豆,折扣大概落在7~8折,數量穩定且多的話,也許可能談到5~6折。
另外跟大型烘焙廠拉貨的話,甚至可能買到市價的4~5折左右。
相對的,購買的數量可能就不少,容易造成囤貨的風險。

最後,「咖啡豆的消費週期較長」。 也就是說,一般消費者可以每天喝一杯咖啡,但不會每天買一包豆子阿!
通常一個月正常消耗也就1磅左右的咖啡豆,且買了豆子就會減少來店消費購買單杯的頻率,
加上台灣的消費者習慣,消費者經常換不同店家「嚐鮮」看看, 這其實也增加了咖啡熟豆市場的壓力。

自家烘焙是否更省錢?

有省,但似乎不太多。
出杯大概多兩成的利潤,而販賣『咖啡豆』的利潤才會比較有感。
如果單純以出杯來說,半磅豆子大約可以煮10~13杯,以300元/半磅的精品豆、跟廠商拿談到七折來說,
單杯成本大概就是從21元降到16元(此提及的為單純物料成本,並未加上設備攤提及其他成本),省了5元。
但你為了省這5元,每個月為了彌平設備攤提和一次拉生豆的資本,營業額至少要比非自烘純出杯多一萬元左右,並且還得犧牲休息時間進行烘焙。
所以進行商業合作購買熟豆,雖然成本會貴5元,但單杯價格提高5~10元就解決了。
而且這次還沒加入烘焙失敗、瑕疵損耗、庫存過季⋯⋯等其他難以預估的風險成本。

結論:自家烘焙的價值在哪裡?

自家烘焙確實有其優勢和價值,
但在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問自己「自家烘焙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能不僅僅是為了節省成本,更可能是為了追求獨特的咖啡風味,或是自己心目中的咖啡樣貌的藍圖。

所以正想要投入「自家烘焙」的店家,除了考慮成本,還應該考慮時間、市場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
這才能在走上自家烘焙的過程中,平衡自身成本,並為消費者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咖啡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