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咖啡變質:冷卻後的咖啡風味變化大解析

不久前,燃木光顧了一家咖啡名店並外帶了一杯手沖咖啡。
初次品嚐,咖啡香氣四溢,酸質與醇厚的口感達到完美的平衡,帶來深刻的嗅覺及味蕾震撼。
然而,由於不得不趕著搭捷運,這杯咖啡在40分鐘的車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抵達辦公室後,迫不及待地再次品嘗這杯咖啡,
卻發現原本的醇厚口感變得似乎像有懸浮物的複雜口感,
酸度變得尖銳,香氣也消散殆盡。
和一開始的風味相比,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事實上,大多數咖啡店和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咖啡在「不同溫度」下的風味會產生變化,
除了一般認知的味覺和香氣的溢散,卻鮮少有人關注冷卻後的化學變化。
這些變化,根據燃木的理解,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油脂氧化」、「色素氧化聚合」,以及被誤認為變質的「冷凝」。
大家沒有聽說過也沒有關係,我們就一一來解釋!

油脂氧化

咖啡的「油脂氧化」,應該是三者最容易理解的部分。
大家都明白咖啡豆中含有油脂,
但是否曾經思考:「淺焙和深焙的豆子,哪個含有更多的油脂?」
也許有人會回答:深焙。
但事實是,它們的含量是「相同」。
然而,「若把相同豆子、同樣萃取率的深焙和淺焙咖啡液作油滴析出檢測,哪個會析出較多的油滴呢?」
而這個答案是「淺焙咖啡」。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油脂乳化」。
淺焙咖啡液中的油脂以油滴形式浮在咖啡液表面,
而深焙咖啡在烘焙過程中生成較多的界面活性物質,將油和水「乳化」在一起。
因此,淺焙的咖啡液,由於油脂浮在液面與空氣直接接觸,
容易氧化及因光照而酸敗,所以變質速度較快。

色素氧化聚合

大家曾經思考過咖啡漬是怎麼來的嗎?
另外,短時間內,沖煮後的濾紙邊緣出現淡淡的咖啡色痕跡似乎很正常的,
一個多小時後,卻發現累積了一圈深黑色物質,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色素氧化聚合」。

有咖啡豆烘焙經驗的讀者,就知道咖啡豆烘焙過程中會生成「褐色色素」。
而成千上萬這類物質聚集,就稱為「褐色色素群」。
而褐色色素群會為咖啡帶來了焦糖和巧克力的香甜風味,
但隨著時間推移、物質氧化,褐色色素群可能轉變為帶來柏油和燒焦風味的物質。
氧化過程中,還會生成具刺激性有機酸類,使咖啡的風味越變越差。

在美式機中,這次部分的變質現象非常明顯的!
因為「溫度」會加速「色素氧化聚合」,而大部分美式機會有保溫效果。
但這不是不保溫就能避免的, 因為任何烘焙程度的咖啡豆都有「褐色色素群」,
沒有它們,咖啡的甜香和厚實的口感就會不見。
所以記得「快點喝」,杯子也比較好洗!

冷凝

在咖啡豆的烘焙過程中,「乾餾反應」會生成酚類和酯類物質,
這些物質在常溫下、液體濃度不夠高、鍵能不足時會析出,
使咖啡液中有白絮狀的物質,使液體呈現濁濁狀態。
雖然這種析出並不會引起變質,但卻會影響口感,使咖啡的風味變得複雜。

當然咖啡液不可能像威士忌使用「冷凝過濾」,
不過相對其他的香氣物質而言,酚類、酯類物質萃出速度比較慢。
只要維持粉層結構的穩定,以「粗粉、盡量不浸泡咖啡粉」為萃取原則 ,
可以避免這些物質的析出。
同時,也會降低了這類物質溫熱時帶來的風味感受:包括了辛香料香氣、樹脂烘烤後的風味,以及長遠的尾韻。

結論

在品嘗咖啡時,「趁熱喝」是最佳的答案。
然而,由於實際情況難以控制,我們有時需要外帶咖啡。
在這種情況下,考量咖啡變質的可能性至關重要。
當然透過咖啡沖煮手法的調整,我們可以減少咖啡變質的可能。
然而,品嘗咖啡還是需要掌握咖啡最佳風味的時機。
所以,無論是在咖啡店內用還是外帶,「趁熱喝」才能享受於每杯咖啡帶來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