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潤盃的另一大重點便是「烘焙完立即沖煮展演」!
需要將剛烘焙好的咖啡豆,在短短一小時內直接進行沖煮,10分鐘內沖煮3杯分別獨立沖煮的咖啡,
所以不能只煮一大壺然後使用bi-plus水割的方式。
限時10分鐘內,評分項目有風味、酸值、醇度、平衡感、烘焙瑕疵、專業演出、服務技巧,
其中「酸值」跟「風味」分數x2。
搞懂比賽規則再上戰場
從評分表就可以看出這次比賽的重點是什麼,而選手的目標就是努力獲得最多分數。
例如,這次「酸值」跟「風味」分數x2,
也就是烘焙跟沖煮時,必須想辦法讓酸值亮眼、風味飽滿明顯,
所以低酸值的深烘焙應該會處於劣勢,加上需要立即沖煮,養豆時間長的深焙也較難發揮,甚至會阻礙萃取。
說明很重要的一點,很多人誤以為「酸質」的項目,指酸的多寡,所以越酸越高分,事實上是大大的誤會啊!
因為是評價酸「質」而不是酸值,是「酸的質感」而不是數量,
所以刺激、尖銳的酸反而是扣分的。所以別追求無極限的爆棚酸值啦!
那一定有人想,比賽不是很看主辦單位喜好嗎?
「如果我們擅長的是甜感濃郁、口感溫潤的中深焙,
比如長時間點滴的KONO沖煮,那不就幾乎不用比賽,光沖煮時間就先淘汰?」
關於這點我們認為….
對!真的先淘汰了!用KONO這種會超時的沖煮法不管煮得再好喝,幾乎是無法得名的。
因為超時扣分的比重超級高!超時一秒扣總分一分,
但風味分數都是0.25分的間距在調整的!
沒錯,我就是第一個上場、第一個超時4秒的傻逼!><”
為什麼有這麼多限制?不能慢慢煮嗎?
實際上,雖然風味很重要,但咖啡終究要給客人喝的!沒有客人會喜歡等待太久的。
在忙碌的咖啡店中盡可能快速、俐落的完成出杯,也代表著營業額更快速的提升呀!
所以如何有條不紊的準備沖煮、清晰易懂的顧客引導、專業準確的風味描述、俐落乾淨的吧檯維持…等
都是為了讓顧客有更完整美好的消費體驗,其實也很反映市場現況。
但既然是比賽,就必須有「公開透明的評鑑標準與競賽方式」,所以框架是必然存在的。
如果沒有明確的比賽框架、比賽規範,那每辦一次比賽就會引來各方討論,光是風味就會是一番論戰。
所以比賽可以說是在主流標準與期待下,比哪位參賽者做的最穩、最好、最快。
在賽程中,10分鐘內要連續煮三杯咖啡加上講解與展演,
時間真的非常倉促,勢必得邊沖煮邊講解,
在一心二用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預先將說詞背到滾瓜爛熟,像自動播放一樣,
很高的機率會吃螺絲→腦袋空白→亂了手腳。
一旦開始慌張就很容易做出多餘的動作而拖長時間,
所以如果想在比賽中得名,賽前模擬與練習是必須的,重複的練習讓沖煮流程更快速俐落是必經過程。
日系手法在比賽中應用的可能性
那身為一個喜愛日式沖煮手法的燃木,想用日式手法卻又不超時該怎麼辦呢?
當然只能把握沖煮法的原則並進行調整!
這次沖煮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剛烘焙好就得沖煮」,
大量二氧化碳排氣會很容易讓咖啡粉無法吸水,而造成萃取率下降。
同時,剛烘焙好的躁感會讓口感非常粗糙澀口。
所以我們想法很簡單,既然釋放氣體是最大阻礙,那就盡可能的排氣!
我們利用松屋式的手法,
將咖啡粉均勻撥開貼於濾杯壁,加蓋悶蒸一分半(原本基準為三分鐘),
讓二氧化碳盡可能地排除以達到乾淨的口感。
同時使用「粕谷哲的四六沖煮」的概念,總共分五段等量注入,
間隔時間分別為一分半、一分鐘、45秒、30秒的漸進縮短,
概念上也是利用長時間間隔讓排氣更多、萃取更完整,
另外,利用間隔得空檔注水下一杯,讓沖煮時間重疊進而加快出杯速度。
但比賽中燃木並不是使用完整的松屋式傳統手法,這只是變通的版本。
相信大家很好奇傳統松屋式手法展現的風味及口感吧?
松屋式相關的文章,大家可以接續著看以下文章唷:)
沖煮松屋式咖啡:探索不同濾杯的差異
揭秘「松屋式」咖啡沖煮法:如何達到絕佳口感和萃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