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潤盃賽後分享】烘焙 – 框架內的烘焙練習

今年,也跟風報名了豐潤盃烘焙沖煮賽,但是絕對不是因為報不上WCE跟看上豐厚的獎品(?

這次比賽比較特別的是結合了「烘焙」、「沖煮」一起比賽。
比賽內容是在50分鐘內烘焙完成單獨一鍋咖啡豆,並在一小時內上場進行沖煮,
而沖煮方式以不插電的手作沖煮為主。
主辦單位表示,此種比賽方式的目的是因為現今自家烘焙店興起,
店家不僅需要烘焙咖啡豆,還需要自行沖煮給客人品嚐,所以大多數客人喝到的咖啡是經過「沖煮手法」修飾的。
相較於傳統的杯測評鑑,這種「烘焙」結合「沖煮」的比賽方式更加貼近市場實際情況。

烘焙:賽前練習與臨場判斷

在烘焙比賽時,雖然有50分鐘的時間,且最多可以烘焙三鍋咖啡豆。
但在完全陌生環境及烘豆機前,確實需要花費時間了解烘豆機的風門和火力的配比,這樣才可能重現平時練習時的烘焙曲線和風味。
在比賽中每臺烘豆機的風門火力配比也存在一定的落差,而落差滿大的。
比如初賽抽到2號機的應該可以說是機王…那個風門幾乎跟沒有一樣…
風門最大的情況下,拿出探豆棒時煙還會直接從探豆口大量冒出來。
後來,決賽的4號機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2號機連瓦斯量都很奇怪呢?)。

但烘豆機狀態不一的問題,幾乎是機械性上無可避免的問題。
所以短時間內,該如何判斷並掌握鍋爐狀態及生豆反應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因為通常必須在烘焙完成後直接判斷這一鍋的風味輪廓,是無法杯測後再調整的。
而這部分非常仰賴「賽前模擬練習」跟「曲線預跑」,
因為在陌生的烘豆機前,想穩定拿分應該是要「設定好烘豆策略與曲線走勢」,
而比賽當下就是力求完整複製。
第一鍋可能因機器特性稍有差異而不準,那第二鍋就是拿來修正。
所以只是熟記曲線其實是沒用的,而是了解鍋爐狀態並立即調整!
如果有無可避免的外力問題時,該如何讓損失降到最低,也著實考驗著大家是否具備調整及應變能力。

烘焙賽時該怎麼烘比較容易高分?

老實說,沒看到評審的評分表、也無法喝到咖啡的情況下是很難預測的。
但從不少人展演時的敘述來看(包括我在內),似乎滿多人都選擇「大火大風門、較短時間」的快烘形式,
應該都是希望能透過較大的豆體膨脹度,讓香氣有最大程度的呈現,蓬鬆的豆體組織也有助於提升沖煮的萃取率。

至少這屆冠軍也是以九分半的快烘手法,恩~跟我的目的一樣呢(硬要沾光)。
其實若採取傳統杯測方式進行評鑑時,這樣的烘焙手法依然很常見。
即使隔天才杯測,但咖啡豆的熟成程度仍然有限,若用平常店務型的烘焙手法想獲得高分是比較困難的。

比賽型 v.s 店務型,更符合市場需求?

說到比賽型和店務型的烘焙方式,其實每種方式都有其優勢。
大火大風的比賽型烘法,雖然短時間內能夠帶來比較豐富的香氣和酸甜感,
但這些風味也消散的較快,通常開封後沒幾天風味就快速衰退了。
相對來說,烘焙時間較長且風味完整發展的店務型烘法比較沒有這種問題。
更重要的是,對消費者而言一包咖啡豆三、四天內就必須喝完、重買,不僅荷包吃不消,長期下來也很累人。

所以未來,如果有一種比賽模式:讓參賽者使用自家熟悉的烘豆機,並自行選擇烘焙時間,只要在指定日期烘焙完成且將咖啡豆提交評鑑即可。
同時,除了有專業評審杯測評鑑外,更加入民眾票選,會不會更符合市場需求、更有趣呢?
甚至像北歐盃一樣,烘焙後的咖啡豆在比賽期間必須同步於店內販售,
如此一來民眾就更有機會了解咖啡比賽的美好風味,也讓比賽後的參賽者更了解市場需求。
當然,冠軍風味未必人人都愛,所以這樣的模式使得沒獲獎的參賽者也能獲得曝光與客流量。
讓更多民眾參與、更多良性的商業互動,讓更多人愛上咖啡進而擴大市場,我想以咖啡為業的參賽者們無非也希望賽後能有更好的收益吧?

今天就先分享烘焙比賽的感想,下半段有沖煮比賽的分享,敬請期待!:)